1.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
当环境温度降低保暖不够时,摄入的热量过少,不能通过自身调节产热而出现低体温。
2.受寒冷影响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大于产热,冬春季环境温度降低时,未有效保暖,最容易发生低体温。
3.摄食不足
新生儿肝脏储存的糖原量很少,如果摄入热量不足,在生后18~24h内即可耗尽。产热过少,当环境温度降低时易发生低体温。
4.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
能量储备少,摄入的热量少,体温调节能力更差,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发生低体温的风险越大。
5.疾病影响
新生儿患败血症、肺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时,由于进食减少,热量摄入不足;因休克、酸中毒和微循环障碍等影响棕色脂肪分解,使体内产热减少,此时如环境温度偏低,保暖不够,很易引起低体温。新生儿在缺氧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棕色脂肪不能利用,易出现体温不升。
新生儿低体温时,皮肤温度常因末梢血管收缩,体温降至35℃以下,首先表现全身冰凉,反应低下,嗜睡、拒乳、少哭、少动。部分患儿可以出现皮肤硬肿,始于四肢、大腿、臀部,严重时遍及全身。
早期可以出现心动过速,严重时可有多脏器损害:呼吸减慢、呼吸暂停、甚至肺出血,血压下降,甚至死亡。神经系统出现昏迷、瞳孔扩大,对外界反应消失。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电解质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合并严重感染。
1.血气
分有明显代谢性酸中毒提示组织缺氧严重,各脏器功能不良,病情较重。
2.血象
血细胞比容增高,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血小板数减少常与病情严重程度并行。
3.肾功能衰竭
血清肌酐和非尿素氮增加,提示有急性肾功能衰竭。
4.心电图
可见QRS时间延长,ST段延长和降低,T波有时可倒置。可出现心律失常。
5.X线胸片
无肺部并发症的低体温婴儿X线胸片显示肺野清晰,系肺血管收缩所致,如血管纹理增粗,出现斑片状或团块状影,应警惕肺出血的可能。
6.微循环障碍
用甲皱微循环显微镜观察(低体温)新生儿甲皱微循环的变化,可见甲皱毛细血管变形,血流变慢,血球分节淤滞。从肢体血流可见肢体血流速度变慢,表明新生儿低体温时确有微循环障碍存在
1.有环境温度过低或保温不当的病史,同时要考虑原发病和合并症的情况以及热量摄入的情况。
2.体格检查:体温过低,肛温低于35℃。呼吸心率减慢,严重时休克。
3.血气分析有低氧和酸中毒,部分患儿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糖降低,电解质紊乱。
4.心电图T波低平,ST段下降。5.X线胸片可有肺淤血、肺水肿和肺出血的表现。
1.复温
逐渐复温,体温愈低,复温愈应谨慎。复温过快可造成休克、抽搐或呼吸暂停。慢复温适用于轻度低体温儿,即置患儿于一温暖的室内,并以温毛毯或小被包裹。并可望于12~24h内恢复到正常体温。
重度低体温者,慢复温常无效。目前多主张外加温,进行主动复温,以减少低温对机体的损害。
(1)温毛毯包裹。
(2)电热毛毯 设伺服控制或手控在38~40℃。
(3)温水浴 浸于40℃温水,10~15min,1~2次/d。
(4)培养箱或辐射加热。
2.预防和控制感染
感染可能是低温的诱因,也可能是一种并发症。应积极查找感染的证据,给予抗生素治疗或预防感染。
3.喂养与液体疗法
在复温过程中应补充热量,限制液体入量,纠正酸中毒和微循环障碍,监测血糖等。能量的供应于复温开始时即应给予,但因为低体温及循环紊乱,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受到抑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食管反流、气管内吸入及呼吸紊乱可能发生。低温时不能经胃肠道喂养时,可给与肠外营养进行补充。
4.心血管系统的支持
低体温时新生儿心肌受损,心功能不全,血浆容量增加。复温时限制液量,使用利尿药,以增加尿量,减低高容量血症,甚至使用用正性肌力药物。
5.肺出血的治疗
大量肺出血发生,药物治疗难以收效,可试用人工呼吸机治疗。
6.原发病治疗
如低体温只是新生儿某些疾病的一个表现,则应在合理的环境温度和充分保温条件下,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
新生儿出生时应保证产房室温在25℃以上,新生儿出生后复苏应置辐射台上。应在新生儿娩出的瞬间就重视保暖。利用可以利用的保暖措施尽可能保证新生儿的环境温度。
积极预防产前和出生后的感染。
电话全程免费,可以放心接听!
预约咨询
微信扫一扫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