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 10-11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宝宝扶站已经很稳了,甚至还能单独站一会儿了,这时就可以开始练习走路了。
第二阶段 12个月: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 12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 13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
第五阶段 13-15个月: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厅心,使其朝正向发展。
一、从爬到走的过度
开始时,婴儿把肚皮贴在地上,用手够着往前蠕动,然后他可以用四肢把身体撑起来,不再肚皮贴着地面了。由于大部分婴儿的胳膊比腿更有力,所以开始时,很多婴儿是先倒退着爬的。
二、帮助学走路
1、在学站时,宝贝可能不放开你的手或者哭着让你帮忙,因为他自己不敢坐下去。先别急着抱他或扶他坐下,此时他需要你来告诉他如何弯曲膝盖,这是学习站立继而学习走路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2、你可以跪在宝贝面前,伸出双手拉住他的手,鼓励他迈步,朝向你走来。
3、你也可以站在孩子后面,用双手扶住他的腋窝处,跟着他一起走。开始时他或许需要你用力扶住,之后你只需用一点点力,他就能自己往前走了。
4、学走路也意味着摔跤和受伤的机会增多了,请为你的孩子准备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减少他磕碰的机会,并且尽量让他在你的视线范围内活动,而且随时做好“救援”准备。
1、让她愉快地独自走路,不要硬叫她独自行走。需知愉快的心境是学习所必须的,我们大人也一样。她如果不想走,你硬叫她走,她不高兴走,会产生逆反心理,索性蹲下不走了。
2、把走路不当一回事,在生活中,让她在极短距离内拿来一样东西,送一样东西给爸爸,在拿的路上,可以扶东西,可以爬行,不批评,不硬拽,让她轻松的情景中完成独走的任务。
3、由于她摔过跤,所以她很怕再摔跤,以致不愿独自行走。这次一定要尽量小心,让她在走路时不摔倒。可以牵她一只手、可以让她牵你一个指头、可以让她走一会儿扶东西、可以让她蹲下,待她平衡掌握好了,再完全放手,只在一旁保护,就可以了。如果这次再学习独走,不摔跤了,她就会有自信心,愿意一个人走了。
4、孩子13个月,还不能独走自如,也不必太着急,因为极大多数儿童要到15个月才独走自如呢!很可能你会把这种焦急的心情向她表露,甚至还会批评,生拉硬拽,这就适得其反了。
5、孩子在短距离内走路时,没有要扶,没有要牵手,也没有跌倒,完成一次任务(比如拿一样东西、送一样东西)后,要大大表扬,这可建立起她的自信心,她一定会愿意试一试在较长的距离中独自走路,这样,慢慢地,她就会完全独自走路了。
1、拒绝“二手鞋”
俗话说:“若要宝宝长得好,宝宝要穿百家衣,宝宝要吃百家饭。”这句话正道出了我国对婴儿的传统的养法,的确,旧衣物与新衣物相比质地更柔软,更适合宝宝幼嫩的肌肤。那宝宝是不是也该穿旧鞋子呢?是不是旧鞋更舒适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每个宝宝的脚形是完全不同的,穿过的鞋子会随着宝宝的脚形而变形。所以如果让宝宝穿已经变形的旧鞋,宝宝肯定会感到不舒服。何况宝宝双脚的骨骼还处于发育阶段,尚未定形,穿“二手鞋”无利于宝宝的脚的发育。所以,妈妈千万要拒绝“二手鞋”!
2、拒绝厚底鞋
宝宝会蹒跚的走路了,鞋底厚点是不是可以让宝宝的脚能更有力的支撑自己,不让幼嫩的脚底受伤呢?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其实,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更需要足底和地面更紧密地接触,去感觉地面的软硬度和斜度,在感受地面的反射过程中学会脚趾的配合活动,保持身体的平衡。最好是赤脚练习走路。所以刚学会走路时的鞋子首选该是软底鞋,而不是硬底鞋。 3、拒绝“大”鞋或“小鞋”
宝宝在他生命里的第一年里,无论是他的身体骨骼还是心理发育的生长速度是很惊人的。看到宝宝的脚脚长势迅速,妈妈总想给宝宝选一双大一点的鞋子。殊不知,宝宝穿太大的鞋,不利于学步。因为鞋子不跟脚,对尚未完全学会走路的宝宝而言,容易摔倒,也不利于宝宝脚的发育,脚在大鞋的空间里磨擦容易造成对脚的伤害。同样,宝宝穿顶脚的鞋,那危害更大了,一方面因为挤脚宝宝感到走路痛,而失去学习走路的兴趣;另一方面太“小”鞋子会阻碍宝宝脚的正常发育,使宝宝脚的血脉不通,严重时还会引起“脚沟炎”。危害真不小呢!
4、拒绝旅游鞋
旅游鞋鞋底有弹性,穿着舒适,又较高的鞋帮,能保护宝宝的脚踝,因而很多妈妈把它当作首选的学步鞋。其实旅游鞋和皮鞋相比,宝宝更易穿皮鞋。因为旅游鞋透气性较差,长时间让宝宝穿着,宝宝新陈代谢又快,流汗多,容易引发脚癣。所以妈妈们可要慎选旅游鞋!
1、避免通过学步带锻炼
尽管带有弹力的学步带帮助宝宝平衡自己的身体,也帮助爸爸妈妈更好的掌握宝宝的行动,确保安全,但是事实上,学步带是妨碍宝宝走路的。爸爸妈妈可以使用学步带帮助宝宝锻炼小腿肌肉,也帮助婴儿的臀部和骨盆肌肉正常发展。
没有足够的躯干肌肉和大腿力量,婴儿是无法平衡自己的体重的,这也是学步带的最佳用途,,不过爸爸妈妈可以鼓励你的孩子多爬,可以帮助盆腔肌肉发展,为更好的学会走路做准备。
2、赤脚在室内走
当孩子正在学习走路的话,鞋子实际上使这项训练变得更加困难。让你的孩子获得平衡,帮助肌肉记忆最好是通过直接的皮肤层接触。可以在客厅里铺上柔软的地毯,也别忘了检查,避免任何尖锐物品的存在。然后就可以扶着宝宝在地毯上练习行走了。
赤脚学习走路,这将增加宝宝的感官能力,将有助于加快宝宝学习走路的速度。
3、锻炼平衡能力
经过正确的肌肉发展之后,平衡就变成学习走路时最重要的事情了。所以,帮助宝宝锻炼平衡能力可能就成为爸爸妈妈的第一要务了。
刚开始是扶着宝宝走路,然后逐渐撤走你的支持,迫使他使用自己的腿部力量把握平衡。如果出现情况,帮助他保持正确的位置,这样反复帮助宝宝锻炼平衡能力。
4、多走几步的诱惑
如果你给了宝宝想要的一切,他不会主动地走。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把他最喜欢的玩具或最喜欢的零食放到几步之外的地方,鼓励他走过去拿。当宝宝熟练了之后,可以逐渐增加他和想要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注意,一定要把玩具或零食放到安全的地方,远离厨房等场所。
如果您还有任何育儿的疑问,都可以加入我们合肥宝妈群,一起和同城的宝妈一起交流。另外,万家热线亲子联盟也会不定时的在群里送出群福利,开展群活动,为各位亲子家庭带来最详细的线上解答,开展最贴心实用的线下讲座服务!
1、0型腿现象
O型腿大多属于生理性的表现,在宝宝刚出生时,小腿多会向内弯。另外,在发育初期,大腿骨会偏向内旋,导致宝宝两腿与膝关节向外远离,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膝内翻”。在宝宝学走路或开始学站时。型腿的情形会更加明显,但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自然恢复正常,一般在1岁半以前就会恢复。如果O型腿现象持续到2岁以上,可能是因为腿部发育异常所导致,还会伴有其他不正常症状出现,例如宝宝走路时膝盖部位的稳定性不佳、走路时有疼痛的感觉等,这时要尽早就医诊断,必要时还要转诊到小儿骨科,做更详细的检查与治疗。
2、扁平足现象
扁平足是指足部内侧脚弓在站立时消失的情形。在刚刚出生之后,宝宝双脚的脂肪一般都比较多,而且韧带松弛,因此几乎都有扁平足的现象。到了学走路的阶段,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不过,这种现象也会随着宝宝的成长加以好转,大多数宝宝的脚弓在长大后会自然出现,不需要特别治疗。但是如果宝宝2岁以后还有扁平足的现象,要带宝宝到小儿科或小儿骨科检查。
3、经常跌倒现象
宝宝的平衡感及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重心不稳,因而跌倒是不可避免的,爸爸妈妈不要过度紧张,这样会加剧宝宝对学步的恐惧,首先要安抚宝宝,让他产生安全感,然后要鼓励宝宝自己站起来。只要宝宝跌倒的情形在逐渐改善,或是跌倒次数日益减少,那就表示宝宝一直在进步。
4、宝宝不敢往前迈步
对宝宝来说,学走路是一段新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性和刺激性,胆子小的宝宝开始可能会感到恐惧。为了使宝宝克服恐惧心理,让宝宝能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爸爸妈妈应该多多鼓励宝宝。当宝宝害怕踏出脚步时,爸爸妈妈可以为宝宝加油鼓劲,让他感到关怀和爱,这样宝宝就有动力继续走下去。当宝宝走到目的地时,父母可以抱抱宝宝或为他鼓掌,让宝宝获得成就感。
5、出现踮脚尖走路的现象
一些宝宝在学步时,可能出现踮脚尖走路,爸爸妈妈可以通过观察宝宝踮脚尖走路的频率来判断是否有异常现象,如果宝宝不是一直用踮脚尖的方式走路,只是偶尔如此而且会恢复正常状态,则不必过于担忧。
6、宝宝走路一瘸一拐
许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可能会扭伤,但由于宝宝表达能力差,容易被父母忽视,所以爸爸妈妈要密切注意宝宝的一举一动,也可压一压宝宝腿部各部位,看看宝宝是否会感到疼痛,如果宝宝疼痛,或者走路出现一瘸一拐的现象,宝宝可能是受伤了。
7、宝宝走路摇摇晃晃
大多数刚会走路的宝宝,走起路来都会摇摇晃晃的,一般情况下部是属于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宝宝在刚学会走路时,往往头重脚轻,重心不稳,另外,这个阶段宝宝的神经系统还没发育完善,大脑皮层兴奋容易泛化,腿部肌肉又缺乏力量,因此运动神经支配肌肉的运动能力也较弱。所以,在最初学走路时,身体重心发生变化时宝宝不能及时调整姿态来保持身体平衡,往往以重心前移来带动身体移动,并需身体其他部位的协助,常常出现两条胳臂和两条腿交错摆动的动作,胳臂和腿配合不协调,而且两脚之间的距离比较宽,宝宝在这个阶段走路的节奏、步幅及速度都不均匀,表现出东倒西歪、摇摇晃晃,就像小鸭子一样的状况。但是,随着神经肌肉功能的逐渐增强宝宝的步态会逐步变稳。
电话全程免费,可以放心接听!
预约咨询
微信扫一扫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