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人当中,瘙痒常常是她们就医的原因。瘙痒往往是首先出现的症状,常起于28~32周,少数在孕25周前发病。通常瘙痒开始于手掌、脚掌及肢体远端,之后向近端扩展,严重病例可累及面部、颈部及耳,但一般极少引起黏膜表面的瘙痒。这种瘙痒一般用搔抓不能缓解,临床上处理较为困难,瘙痒可为持续性也可为间断性,可为全身性也可为局限性。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不影响日常工作,中、重度瘙痒可影响患者睡眠,多数病人瘙痒在夜间加重,部分病人因为严重瘙痒影响睡眠而表现为极度疲劳或出现易怒。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病因特殊,发病症状也比较特殊的疾患。近20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病机制研究,目前其确切的发病原因尚未十分明确,但从大量的流行病学材料以及临床观察及实验室研究,可以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与雌激素升高、发生率的地区差异以及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最近,尚有学者提出ICP可能与抗心磷脂抗体亦有关系。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孕妇无明显危害,也不会遗留慢性肝脏病损,瘙痒和黄疸通常于产后1~2周可自行消退。部分产妇可因肠道内胆汁酸减少,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引起某些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发生产后出血。本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对围产儿的不良影响。胆酸可以刺激子宫及蜕膜释放前列腺素,过早激发子宫收缩,引起早产。资料显示,本病引起的早产发生率约为36%。由于胆酸的影响还可引起胎盘绒毛间隙体积减少、滋养细胞水肿等病理改变,造成母儿间氧和营养物质交换的障碍,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宫内缺氧,甚至可发生胎死宫内的严重后果。胎儿的宫内死亡常常是突然发生的,难以预测。资料显示,本病围产儿的死亡率约为正常妊娠者的6~10倍。由于本病对围产儿的严重危害,已将本病列为高危妊娠,以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
治疗方法
1.左侧卧位,间断吸氧,给予高渗葡萄糖,维生素类及能量。
2.a.考来烯胺:4g每次,2-3次每日口服,同时补充维生素K和脂溶性维生素。.b笨巴比妥,0.03g每次,3次每日口服,可连用2-3周。c.地塞米松,每日12mg口服连用7日,后3日逐渐减量至停药。d.熊去氧胆酸,可改善胎儿胎盘单位的代谢环境延长胎龄,15mg|(kg*d),分3次口服,共20日。停药后若症状和生化指标波动可继续用药。
3.加强产前监护,测胎动,从孕34周开始每周行NST,定期B超防止羊水过少发生。若孕妇出现黄疸,胎龄达36周或羊水量渐少以剖宫产结束分娩。
1.有研究表明,通过补充一定量的钙、维生素C、维生素E、硒,都有利于ICP的预防。一般来说,营养良好的准妈妈发病率明显会低于营养欠佳的准妈妈。
2.经常按摩双脚的十二指肠(位于双足底第跖骨近端)与右脚的胆管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因为胆汁是通过十二指肠进入肠道,如果这个区域出现功能状态不佳就会导致肝胆排泄不畅而使胆汁淤积。
3.准妈妈要保持情绪平稳,饮食要清淡,不乱用药。
电话全程免费,可以放心接听!
预约咨询
微信扫一扫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