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发热寒战、头痛、腰痛、关节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血 潜伏期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1.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2.登革出血热
(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1.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此外蝙蝠、猴、鸟类和狗等动物体内可检测到登革病毒抗体,可能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从而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媒介
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中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种,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3.易感性
在新流行区各年龄组均易感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
1、急性血管内溶血: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1%,多发生于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ase dehydrogenase,G6PD)缺陷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排酱油样小便,贫血,气促,心率加快,尿标本检查无或仅有少量红细胞而潜血试验呈强阳性,值得注意的是当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时,血液中G6PD含量可在正常范围,而于1个月后才出现含量缺陷,这是因为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时,血液中G6PD缺陷的成熟,衰老红细胞已裂解,剩下的是G6PD含量相对较多的年幼红细胞,当其发育成熟,衰老时才逐渐出现G6PD缺陷所致。
2、精神异常:个别患者可并发感染性精神异常,尤其多见于有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
3、心肌炎:严重病例可发生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心跳,气促,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
4、肝功能损害:轻度肝功能损害常见,主要表现为肝轻度肿大,边缘锐利,质软,肝功能检查出现ALT,AST 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升高,严重病例可发生总胆红素(TBIL)升高,甚至出现肝肾综合征。
5、尿毒症:多见于登革出血热患者,大量出血或急性血管内溶血可促进尿毒症的发生。
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可见于重型及登革出血热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窘迫,烦躁,发绀,双肺可闻干,湿性啰音,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02)<8.0kPa(60mmHg),早期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常<4.7kPa(35mmHg),晚期PaCO2则可>6.0kPa(45mmHg)。
(1)流行病学资料:登革热在东南亚呈地方性流行,我国亦时有病例发生,甚至流行。出现大量高热病者时,随时要警惕本病发生与流行的可能性。伊蚊容易孳生的地区与季节,更要注意。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病程第2d开始降低,第4~5d降至最低点(可低达可可低达2×10[9]/L)。至退热后l周才恢复正常。分类中性粒细胞也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可见血小板减少,束臂试验也可阳性。部分病例有蛋白尿,小便发现红细胞:发生脑膜炎症的病例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血清转氨酶可有上升,一般为轻度。
2.血清学检查:可用血凝抑制、中和、补体结合及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抗体。用两种以上方法结果均阳性,且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可以确诊。
3.病毒分离:发病早期作血清病毒分离可获阳性结果。
4.其他: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倘出现下述情况可诊断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
①中毒症状较重;
②出血明显,血小板;
③血液浓缩。红细胞比积增加20%或更多;
④有低血压或体克表现。
(4)分级:WHO对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按严重程度分为以下四级:
I级:有典型登革热表现,束臂试验阳性。
Ⅱ级:除有I级表现外,通常有皮肤和其他脏器自发性出血。
Ⅲ级:有循环衰竭的表现,如脉细数、脉压<20mmHg(2.7kPa)或低血压,四肢皮肤湿冷。
Ⅳ级:重度休克,血压、脉搏测不出。
鉴别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见多样性,应在其不同病期与下列疾病细致鉴别:流感、感冒、钩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疟疾等。脑部损害表现的病人应与其它病毒性脑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
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1.降低体温
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热药物。对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
2.补液
对出汗多、腹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但应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症、脑疝的可能性。
3.降低颅内压
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
1.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3.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4.疫苗仍处于研制、试验阶段。
电话全程免费,可以放心接听!
预约咨询
微信扫一扫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