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产后出血过多可导致产褥感染及继发严重的腺垂体功能低下,迅速大量的失血可致失血性休克,危及产妇生命。居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应重视产后出血的防治。 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分娩时收集和测量失血量有一定的难度,估计失血量偏少,实际发病率更高。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以上原因可相互共存或相互影响。
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有有很多,比如子宫收缩力差、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等,但是,产后宫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由于宫缩乏力,胎盘娩出后,胎盘附着部位子宫壁血窦不能关闭而导致阴道流血过多。常见于分娩过程产妇过度紧张、疲劳;应用大量镇静剂或者产程中麻醉止痛,以及产程过长、产母衰竭等。当然,巨大胎儿、羊水过多、双胎妊娠使得子宫过度膨胀,子宫肌纤维极度伸展,亦同样会影响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
另外,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时也常导致宫缩乏力,多次生产的孕妇,由于子宫肌肉纤维化,产后子宫收缩不良的机会也增多。多数情况下,宫缩乏力在产程中已有所表现,使得产程进展缓慢,延续至胎儿娩出、胎盘剥离后,由于子宫收缩不良,导致产后子宫大出血,出血量多时产妇会心慌、出冷汗、头晕、脉细弱,血压下降,腹部检查时可发现子宫轮廓不清,质软。
注重孕期营养:多食用含钙丰富的食物,或适当补充钙剂,可以预防分娩时的子宫收缩乏力;孕期预防贫血,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提高准妈妈分娩时对失血的耐受能力。
控制体重:孕期控制体重增加(不宜超过25~30斤),防止胎儿过大(7斤以内为好),减少难产机会。
储备体力:分娩时,注意休息和营养摄入,保存好体力。
注意卫生:产后注意外阴清洁,鼓励纯母乳喂养,有利于子宫收缩,防止产后大出血。
1、羊水过多、巨大儿、多胎妊娠。由于子宫过度膨胀,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长,产后也不能很好缩复;生育子女过多过频,使子宫肌纤维发生退行性变,结蒂组织增多,肌纤维减少导致收缩无力等等,也是造成产后大出血的原因之一。
2、有流产史的孕妇。因为流产容易使子宫内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及感染,患子宫内膜炎的机会增加,再次妊娠时前置胎盘、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残留的发生率相应上升,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也大大增加,而且流产次数越多,几率越大。女性朋友应尽量避免计划外怀孕,以保证日后产妇和胎儿的健康。
3、胎盘异常。包括胎盘剥离不全、胎盘粘连、胎盘滞留、胎盘残留、胎盘植入等,都可造成大出血。
4、精神过于紧张。有些准妈妈在分娩时精神过于紧张,导致子宫收缩力不好,是造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在正常情况下,胎盘从子宫蜕膜层剥离时,剥离面的血窦开放可以出血,但当胎盘完全剥离并排出子宫之后,子宫收缩流血迅速减少。如果准妈妈精神过度紧张造成子宫收缩不好,血管不得闭合,即可发生大出血。另外,产程过长,使用镇静、镇痛药过多,麻醉过深,也可造成胎盘收缩无力,出现大出血。
1、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常为暴发型大出血,易发生休克。一旦发生,护理人员一定要冷静镇定,在采取保暖,吸氧,积极促进子宫修复的同时,报告医师, 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立即急检血型,采配血,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应在短时间内补足失血量,严密观察产妇的脉搏,血压,呼吸及子宫复旧情况,精确测量出血量,详细作好特别护理记录单
2、出血制止,休克纠正,应安慰产妇安静休息,鼓励并协助产妇进食,同时密切观察其出血量,特别是产后2小时内,待产妇情况正常后,方可送回病房。
3、回病房后,护理人员应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防胀大的膀胱影响子宫收缩。产后24小时内,仍应密切注意产妇的一般情况,产褥期嘱产妇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感染,注意给产妇营养丰富的饮食,纠正贫血。
电话全程免费,可以放心接听!
预约咨询
微信扫一扫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