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护理
可以适当多晒太阳,吸收紫外线,必须是室外,裸漏一部分皮肤。在喂养上要注意多饮水,糖水有助于黄疸的消退,如果为母乳性黄疸,需要暂停母乳喂养3~5天。密切观察宝宝的肤色变化,黄疸都是从头开始黄,从脚开始退,而眼睛最早黄并最晚消退。
新生儿黄疸注意事项:
留心宝宝是否出现灰白色大便,一旦发现大便发白或颜色越来越淡,同时皮肤又突然黄起来,必须立即去医院。
不要喂含有川连、腊梅花等成分的中药,尤其是“蚕豆病”引起黄疸的患儿。
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二、饮食
乳母应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辣食物,不可进食过多的滋补食物。如果为母乳性黄疸,需要暂停母乳喂养3~5天。
要注意给新生儿充足的水分,小便过少不利于胆红素的排泄。
胎龄12周时,羊水中已有胆红素,这是由胎儿气管和支气管树分泌到羊水中的未结合胆红素,胎儿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未结合胆红素,极大部分通过胎盘到母体循环去清除,故新生儿刚出生时都无黄疸。
出生后,新生儿必须自己处理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一未结合胆红素,但葡萄糖醛酰转移酶在足月儿要3~5天,未成熟儿要5~7天才成熟,加诸概述中已提及的各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就发生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症状较轻,出生24小时以后皮肤开始泛黄,一周左右完全消退,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早产儿可略延迟1—2天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可延至2—4周。
病理性黄疸常在出生后24h内出现,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早产儿在3周以上;黄疸在出生后消失复现并进行性加重。重症的黄疸可以合并核黄疸,常有引起黄疸的原发病的伴随症状。
1.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胆红素是血红素的分解产物,约80%来源于血红蛋白,约20%来源于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血红素及骨髓中红细胞前体。新生儿每日生成的胆红素明显高于成人(新生儿8.8mg/kg,成人3.8mg/kg。
2.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胆红素进入血循环,与白蛋白联结后,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不能透过细胞膜及血脑屏障引起细胞和脑组织损伤。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可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此外,早产儿胎龄愈小,白蛋白含量愈低,其联结胆红素的量也越少。
3.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bilirubin)进入肝细胞后,与Y、Z蛋白结合,在光面内质网,主要通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催化,形成水溶性、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bilirubin),经胆汁排泄至肠道。新生儿出生时肝细胞内Y蛋白含量极微(生后5~10天达正常),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含量也低(生后1周接近正常)且活性差(仅为正常的0~30%),因此,生成结合胆红素的量较少。
4.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circulation)特点
在成人,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被细菌还原成尿胆原及其氧化产物,其中,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小部分被结肠吸收后,极少量由肾脏排泄,余下的经门静脉至肝脏重新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再经胆道排泄,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出生时,因肠腔内具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将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未结合胆红素,加之肠道内缺乏细菌,导致未结合胆红素的产生和重吸收增加。此外,胎粪约含胆红素80~180mg,如排泄延迟,可使胆红素重吸收增加。
此外,患儿饥饿、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时,更易出现黄疸或使原有黄疸加重。
体格检查:观察黄疸的分布情况,估计黄疸的程度
黄疸部位血清胆红素μmol/L(mg/dl)
面、颈部100.9±5.1(5.9±0.3)
躯干上半部152.2±29.1(8.9±1.7)
躯干下半部及大腿201.8±30.8(11.8±1.8)
臂及膝关节以下256.5±29.1(15±1.7)
手、足>256.5(15)
黄染的色泽:颜色鲜明有光泽呈桔黄或金黄色,提示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的黄疸;夹有暗绿色,提示有结合胆红素的升高。
确定有无贫血、出血点、肝脾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
影像学检查:B超、计算机断层摄影、核同位素扫描。
组织学检查:肝活组织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血型(ABO和Rh系统)
红细胞脆性实验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
血清特异性血型抗体检查: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依据
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血浆蛋白和凝血酶原
正常新生儿脐血胆红素最高约51.3μmol/L(3mg/dl),在生后4天左右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71~205μmol/L(10~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以后逐渐恢复。凡登白试验呈间接反应。尿中胆红素阴性,粪内胆色素增多。
大多数新生儿黄疸都不需要治疗,多喂糖水可使黄疸加快消退。症状严重者,可采用光照疗法,光照治疗是一种通过荧光灯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疗法。如果经过光照疗法后胆红素水平仍持续升高,就需要进行换血疗法。
生理性黄疸发病后2—3日消退,至第5—6日皮肤颜色可以恢复正常;症状较重时间长达1周以上,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第4周。病理性黄疸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早产儿在3周以上。
一般不需要服用药物。症状严重者,可用苯巴比妥,剂量:5~6mg/kg/日。中药制剂茵栀黄口服液,轻中度黄疸每次5mL,2-3次/日;重度黄疸每次5mL,2-3次/日联合光疗。根据引起黄疸病因慎重使用泼尼松或地塞米松。
一、预防:
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卫生,食饮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妇女如有肝炎史或曾生病理性黄疸婴儿者,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变化,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在分娩时应加强监护,产后也应对婴儿进行严密的监护,一旦出现症状及时治疗。
3)夫妻双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亲血型为O,父亲血型为A、B或AB),或者母亲RH血型呈阴性,应定期做有关血清学和羊水检查,并在严密监护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4)婴儿出生后就应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及时了解黄疸的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5)新生儿注意保暖,早起开奶。
二、其他注意事项:
1)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2)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3)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4)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5)预防并发症:败血症、新生儿肺炎、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
电话全程免费,可以放心接听!
预约咨询
微信扫一扫
400-080-8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