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美国蓍名的儿科医生布雷寿顿,曾经做了个有趣的试验,让妊娠7个月的母亲在B型超声的荧光屏前,在胎儿觉醒状态下,让其听母亲腹壁外的格格声,观察胎儿对声音的反应。结果发现胎儿头转向了发出声音的方向,说明宝宝隔着肚皮听到了。
那么宝宝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听力呢?现在已有不少的学者做了这方面的研究,观察到胎儿听器官发生的相当早,听神经从胎龄6周即开始逐渐发育,24周左右耳蜗的形态和听神经的分化基本完成,15-20周开始有听觉,至25周几乎与成人相等,28周时则对音响刺激已具有充分的反应能力,并以4种方式表达,即胎动、胎心率、脑电波记录的改变及电流性皮肤反射的反应。
宝宝真可称的上是个天才,从一出生即有对声音的定向力。宝宝在觉醒的状态下,用个小塑料盒,内装少量玉米粒,在距宝宝耳旁10-15公分处轻轻摇动,发出很柔和的格格声,这时即会发现宝宝先是变的警觉起来,转动双眼,继之将头转向声音发出的方向,有时他还会用眼寻找小盒,好像还在想是这小玩具发出的好听的声音吗?如果你将宝宝的头恢复到正前方,在宝宝的另一侧耳旁重复上边的动作,他仍可把头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所以也有人称宝宝的头是自动天线,能自动的移动到最好的接收声的方向。他们不但听,而且看声源物,说明眼和耳二种感受器内部由神经系统连接起来了,这种连接使新生儿能尽可能感受外来的刺激,更好的适应环境。
1个月:宝宝已有了听觉,大部分的宝宝在出生24小时后对听刺激1—2次就能引起反应,对大人说话的声音也很敏感。一周后,听力发育完全成熟,他会密切注意人类的声音,也会对噪音敏感。在宝宝身旁说话,宝宝将头转向熟悉的声音和语言。
1、父母发现
孩子刚一出生就能听到声音,虽然他们不会做出主动的反应,但他们却能在声音的刺激下产生下意识的反射活动,比如避开他的视觉在他耳旁敲击物品产生声音,他会做出眨眼、身体抖动等动作;四个月之后,孩子就有了主动寻找声源的能力,听到强的声音刺激后会用眼神或转动头去寻找。一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话,按照语言命令做出一些简单的动作;两周岁时能听懂简单的语言。如果在哪个年龄段发现孩子的反应不相符,就应该对孩子是否有听力障碍产生怀疑了。
一旦发现孩子听力异常,应及早到正规医院确诊治疗。
2、听力筛选检查
卫生部规定,新生儿2-7天可做听力筛查。常用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有两种,一种称为耳声发射法,就是将很小的耳塞插入新生儿外耳道,然后播放一定强度和频率的卡嗒音。正常的听觉器官(耳蜗)能对这种声音产生回音,后者能被耳塞内的接收器捕获和记录,经过仪器内的微电脑分析并作出判断。只要孩子安静,整个检查过程可在1-2分钟内完成。另一种方法为自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基本方法是:将多个小电极置于孩子的头部和颈部,并通过耳塞播放经过特殊设计的卡嗒音,然后利用计算机记录耳蜗后听觉通路(脑干及邻近区域)的电位变化(对声音的反应),经过计算机分析后得出结论。其中前者更为常用。
目前,对新生儿先天性耳聋的因素尚未完全认识,但发现与以下高危因素关系较密切:耳聋家族史,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弓形虫、梅毒等),颅面部畸形,早产或极低体重儿(体重小于1500克),多胎,母亲滥用药物(如庆大霉素)和酒精,母亲糖尿病,染色体异常,以及一些与感觉神经性或传导性耳聋有关的综合征等。
有些新生儿在出生时并无听力丧失,但可由于各种后天因素而导致听力障碍,如脑膜炎,使用耳毒性药物,严重黄疸,严重窒息,以及其他严重疾病而长时间住新生儿监护病房,均为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
孕妇加强个人卫生保健意识,使胎儿避免不良接触,加强妊娠期和围产期保健,做好胎儿和新生儿疾病防治,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听力障碍的发生,但由于病因复杂,完全预防该病的发生尚不可能。因此,加强新生儿听力筛查,及时发现听力障碍并早期医疗干预,是小儿聋哑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3岁以前特别是1岁之前,是孩子语言中枢发育的关键时期。如在此前出现听力损伤,将不能获得正常的语言能力,甚至一辈子都不会说话。只有少数患儿可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恢复或提高听力,大部分患儿只能靠佩戴助听器来进行听力补偿。而重度聋和全聋患者即使佩戴助听器也无济于事,可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并配合听功能训练、语音治疗以及语言训练等,能使患儿逐渐认识声音,避免聋哑残疾的产生。开始干预的时间最好在出生6个月甚至更早,具体步骤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完成。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在出生时就发现有听力损伤,经康复语言训练,到3岁时可以掌握300个到700个单词;如果到两岁时才发现有听力损伤,即使进行康复训练,到3岁时也仅能掌握不到100个单词。
对于不能治疗的听损儿童,可教孩子做早期发音练习,并及时佩戴助听器,尽早开始听觉语言训练,时间越早效果越好。经过语言训练,能使患儿正常地与人交流,做到聋而不哑、残而不废。
电话全程免费,可以放心接听!
预约咨询
微信扫一扫
400-080-8850